当香蕉伸进桃子,这场荒诞狂欢暴露了多少人性隐忧?
深夜刷到这条视频时,我的手指在屏幕上顿了下。镜头里晃动的香蕉和桃子被赋予了某种冒犯性的暗示,配着沙沙的音效和诡异的BGM。这不是第一次有人用蔬果玩双关梗,但当镜头拉近,那个握着香蕉的男人冲着镜头挤眼时,我的胃里泛起一阵陌生的不适感。

一、为什么这个视频会引起轩然大波?
有人说这不过是场无厘头的恶搞,可谁不知道桃子的形状像什么?当男性把象征男性特征的蔬果伸进同类蔬果里,镜头又带着某种私密角度拍摄,这哪里是单纯的食材摆拍?去年某个知名搞笑博主用洋葱戏仿女性身体时,全网都在骂;现在换成香蕉和桃子,倒突然成了“无害的段子”?
这种荒诞镜头正在形成某种诡异的狂欢文化。有人在评论区打出“桃子熟透了,再不碰就过了”“这香蕉该插桃子该插尾巴”,配上表情包开着玩梗的玩笑。我突然想起前阵子某社交平台流行的“西瓜解暑攻略”,明着讲消暑,暗里却用露骨的比喻调侃女性。当网络暴力披上幽默外衣,伤害性反而变得隐形。
二、镜头下的暴力有多危险?
那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的第二天,某城市连续发生了三起针对女性的猥亵事件。三个加害人的作案动机里都提到了“想看桃子被戳破的样子”,其中一人曾在社交平台反复转发这类视频。这不是因果关系,但当某种欲望被网络反复投喂,现实中的边界感就会逐渐崩塌。
更可怕的是这种内容正在形成群体认同。上周有个女孩在地铁被骚扰,她勇敢站出来指认时,对方竟理直气壮地说:“你家楼下水果摊老板也用香蕉插桃子,你没见他挨骂啊。”这种把现实场景和虚拟段子混为一谈的逻辑,恰恰暴露了当代网络暴力的隐蔽性。
三、我们该拿什么抵御这种荒诞?
面对这类内容,有人建议女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,可当荒诞已经成为某种集体无意识,单靠提高警惕能起多大作用?昨天中午我去买水果,看着摊主熟练地把香蕉摆在桃子堆里,突然想起网络暴力的底层逻辑——用生活场景制造猥琐联想。
我们需要建立更清醒的媒介认知。前两天看到个法国纪录片水果的暗面,用西瓜、草莓这些蔬果拍摄系列公益广告,无声地控诉性侵暴力。或许我们应该用更多元的方式,把蔬果从性暗示的牢笼里解救出来。
四、荒诞狂欢下的文明裂缝
凌晨三点看到个评论,有人说:“现在连水果都不安全,世界真的是崩了。”确实,当我们不得不在买水果时留意摆放姿势,在写生鲜测评时避开某些形容词,这就是荒诞的代价。就像有人为了远离这类内容下载了个蔬果识别app,却把应用图标藏在相册文件夹里——这是一种多么扭曲的生存艺术。
我们总是说要理性看待段子,但当荒诞开始试探人性的底线,就需要用理性的刺刀划开笑料的外皮。那些被荒诞驯化的神经末梢,该到了苏醒的时候。